校園文化應該是全校的精神家園,可以無形中統一全體師生的靈魂,發揮作用“潤物細無聲”教育魅力。校園文化環境依托學校所在地區的歷史底蘊,整合教育藝術,營造校園文化教育空間,提升學校辦學質量。
1.校門文化
校園文化建設校門不僅是外界了解認知學校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,也是學校突出特色的重要平臺載體。通過大門,我們可以全面、深刻地展示學校的思想、文化和歷史,展示學校的精神狀態、管理和管理水平,展示學校的特色和文化品味,增強學校的認同感,提高學校的社會價值。
校門文化:主要由大門、值班室、圍墻、外廣場、內廣場等組成。
學校大門功能:通行功能、安全功能、識別功能、紀念功能、美觀功能。
校門設計原則:
1)滿足功能要求:滿足校園師生的使用要求、出入、門衛值班、信用收發、家長接送等候區等。同時,它也是校園環境的一部分,往往是校園軸線的起點和序幕。
2)與周圍環境協調:學校大門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校園大門的立面形式、材料和顏色,在展示學校特色的同時與周圍環境協調。
3)靈活布局:無論是對稱布局還是不對稱布局,直線布局還是校園門前后分散,都能更好地反映其特點,滿足使用要求。
4)形式多樣:門的形式可分為頂蓋和無頂蓋、對稱和不對稱、現代和古典,表達目的和環境變化不同。
2.墻體文化
文化墻是宣傳校園文化,促進校園建設,幫助校園提升形象的責任。它是描繪和諧、文明、人文和藝術的校園景觀。校園墻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,也是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體現。然而,強烈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影響、引導和感染師生情感和素質的巨大動力。
1)體現學校精神
校園文化墻是校園文化的載體之一。校園文化墻的建設需要與校園文化密切相關,展示校園遺產。
2)反映功能性
學校教室、實驗室、體育館、宿舍、教師辦公區、圖書館等,每個空間都需要不同的文化墻,以反映該區域的功能和獨特性。
3)豐富校園景觀
校園文化墻不僅是校園文化的傳達,也是校園景觀的一部分。校園文化墻的設計和建設應注意美觀,并根據大學的特點進行定制設計。
3.班級文化
班級文化是“班級群體文化”簡稱,是社會群體全體或部分班級成員共同的信念、價值觀和態度的復合體。班級成員的言行傾向、班級人際環境、班級氛圍為主體標志,班級墻報、黑板報、活動角、教室內外環境布局為主體標志。
班級文化可分為“硬文化”和“軟文化”。
1)硬文化,是一種“顯性文化”,可以觸摸,可見的環境文化,即物質文化,如教室墻上的名言、英雄或世界名人的肖像;馬蹄形、矩形、橢圓形桌椅;展示學生書畫藝術的書畫走廊;激勵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走廊;表達愛“小小地球村”;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、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。
2)軟文化,是一種“隱性文化”,包括制度文化、概念文化和行為文化。制度文化包括各種班級規定,形成制度化的法律文化環境;概念文化是關于班級、學生、社會、生活、世界、價值的概念,這些概念彌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,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;由于制度和概念,學生的行為和精神面貌是行為文化。